沙療即埋沙療法的簡稱,它是利用新疆的自然資源磁性沙子通過熱沙傳熱、磁性作用及沙粒的按摩等作用形成的一種綜合性理療方法。由于沙療具有鎮痛、消炎、消腫、降壓等作用,特別是對治療各種類型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病等有明顯的效果,且屬于非藥物自然療法,因此深受廣大患者的青睞。室內沙療相比自然沙療具有不受季節和氣候環境影響等優勢。血流動力學是運用流體力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動規律以及影響因素。血壓是血流動力學的最直觀的體現,血流速度對血流動力學產生直接影響。
為探討室內沙療對人體股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本研究對21例受試者下肢進行沙療,以進一步揭示室內沙療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實驗對象
選擇21例22~53歲腰腿疼痛患者為受試者,其中男性9例,年齡22~37歲;女性12例,年齡34~53歲。
1.2 方法建立
維醫沙療生物傳熱實驗平臺\\(即長4m、寬2m、沙體厚度60cm的沙療室\\),對沙體進行加熱,使其沙子的表面溫度達68℃,5cm深處達56℃,10cm深處達45℃,15cm深處達42℃,20cm深處達35℃,與吐魯番的沙場溫度基本相符合,維醫沙療生物傳熱實驗平臺沙體與吐魯番地區24h溫度情況見圖1、2。受試者在沙療前進行人體生理學指標\\(心率、氧飽和度、收縮壓、舒張壓\\)和下肢B超檢測并記錄實驗數據。再對受試者進行沙療,將受試者下肢與沙子表面接觸埋在熱沙20cm左右。
每日1次,每次30min,沙療后再進行上述檢測;每名受試者持續7d的沙療?!緢D1-2.略】
1.3 檢測方法
采用Panasonic video cassette公司彩色多普勒便攜B超對受試者下肢的股總動脈的流速、內徑和血流阻力\\(RI\\)進行測量。采用邁瑞便攜式多參數心電監護儀監測人體血壓、心率和氧飽和度。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 \\(-x±s\\)進行描述,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沙療前后人體生理學指標比較沙療后人體生理學指標有明顯變化。沙療后心率明顯升高,氧飽和度略有上升,收縮壓和舒張壓同時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表1\\)?!颈?】
2.2 下肢股動脈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沙療后下肢股動脈 收 縮 期 血 流 峰 值 \\(PS\\)、舒 張 期 血 流 峰 值\\(ED\\)較沙療前升高,阻力指數值\\(RI\\)降低,內徑有所增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表2\\)?!颈?】
沙療后血液流速改變,血管阻力減輕,血管直徑增大,改善血液循環,與血流動力學指標相互佐證,沙療前后人體股動脈B超相關指標見圖3、4?!緢D3-4.略】
3 討論
沙療是集熱療、磁療、光療、理療為一體的綜合療法。對治療各種關節炎、腰腿疼痛、皮膚病、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效果顯著。各類疾病與血液循環障礙有相對應關系。就疾病本身而言,都是整體反應,但分為局部和全身,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影響全身血液循環,而血液循環障礙必將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相反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也必將影響血液循環。
血流變與骨骼血液循環關系密切。本課題組前期研究也證實骨性關節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影響微循環的灌注,局部缺血缺氧,加重關節炎病情進展。有研究認為關節軟骨退行性變與血液循環障礙有關。李秀增等采用傳統埋沙療法觀察了沙療對中老年膝骨關節炎的療效,結果表明,通過改善治療部位的局部血液循環,可以緩解疼痛,促進炎癥的消退。沙療時,受治療的皮膚發紅發熱,皮溫升高是由于肢體輕微受壓同時血流又加速的緣故。沙療中熱的作用是其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熱療可使局部組織升溫,加強其新陳代謝和酶反應,并促進微血管擴張,從而加強自動性充血和吞噬作用。迪麗娜爾等與王健等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對沙療的治病機理進行剖析,認為通過維醫沙療,可以起到擴張末梢血管、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及增強新陳代謝等。衛榮等通過建立兔膝骨關節炎動物模型,研究了維醫沙療對兔膝骨關節炎血液流變學和血液動力學影響,研究顯示沙療可以明顯改善骨關節炎沙療兔的全血黏度指標,從而起到抗炎、鎮痛作用。何春暉等在對膝骨性關節炎\\(OA\\)患者與健康人的對比臨床實驗研究中發現,OA組較正常對照組的全血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剛性指數、紅細胞變形指數均明顯增高,說明骨性關節炎患者血液流變學異常,而且血液呈高黏滯狀態,導致了組織微循環和代謝出現障礙,這種情況的長期持續,將會導致骨代謝的異常,關節修復能力降低,損傷不斷累積,出現組織和關節的退變,發生骨關節炎。因此認為血液流變學的異常,可能是增加骨關節炎發生的危險因素。沙療不僅可以降低OA患者全血黏度指標,還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其作用機理可能是通過沙療溫熱效應和傳統維吾爾藥物透皮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消退,消腫止痛。
本研究采用的人體生理學指標和血流數值直觀反映血液動力學結果,證實各項生理指標都有所變化,且都是向趨于正常水平改變。沙療后下肢股動脈的收縮期血流峰值\\(PS\\)、舒張期血流峰值\\(ED\\)數值增加、阻力指數\\(RI\\)降低,與沙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值<0.05\\)。通過沙療前后人體生理學指標的變化也能顯示出沙療對疾病的治療起到一定的效果。室內沙療是將病變處埋入熱沙中,使得患處血管擴張,血管阻力減輕,血流速度加快,改善血液循環,同時影響人體生理學指標的變化。因此,室內沙療使人體埋沙部位下肢股動脈血流速度加快,并減輕血管阻力,使血液循環得到改善。這與血液動力學指標相互佐證,也可能是其抗炎作用的機制之一。本研究結果進一步從血流動力學的角度說明了室內沙療的臨床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迪麗娜爾,穆合塔爾,富榮昌.生物力學與維醫沙療[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0,6\\(3\\):24-25.
[2] 衛榮,迪麗娜爾·馬合木提.風濕病維醫沙療的理論探討[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1\\(10\\):1460-1461.
[3] 衛榮.骨性關節炎的非藥物治療[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8\\):483-485.
[4] 阿不都沙木拉·賽都拉.埋沙療法的特點和機理[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1,9\\(9\\):54-56.
[5] 衛榮,迪麗娜爾·馬合木提.維醫沙療對兔膝骨關節炎血液流變學和血液動力學影響[J].科技導報 ,2009,27\\(3\\):83-86.
[6] 譚紅平,唐顯玲.血液動力學變化對血液流變學影響的研究進展[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7,29\\(2\\):84-86.
[7] 衛榮,迪麗娜爾·馬合木提.維醫沙療傳熱效應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4\\(1\\):1-7.
[8] 衛榮,迪麗娜爾·馬合木提.維醫沙療對兔膝骨關節炎關節軟骨超微結構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9,31\\(11\\):737-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