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日兩國移民對兩國關系的影響探究
【導言】中日移民對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作用導言
【第一章】中日兩國移民概況
【第二章】改革開放以來中日移民原因分析
【第三章】改革開放以來中日兩國移民特征
【第四章】改革開放以來移民對中日關系的影響
【第五章】優化中日移民問題對策
【結語/參考文獻】中國與日本的移民及影響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四、改革開放以來移民對中日關系的影響
(一)移民對兩國經濟關系的影響
促進貿易與投資合作持續增長 .1972 年中日恢復邦交后,兩國貿易不斷增長,特別是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中日經貿合作進入了新的全面發展時期。1972 年兩國貿易額只有 10 億美元,之后一直保持旺盛的增長態勢,2011年貿易額比上年增長 15. 1%,達到高峰的 3428. 9 億美元。2012 年 1-6 月兩國貿易已達1620 億美元,下半年雙方貿易有較大增長,全年雙方貿易將突破 3600 億美元。經歷 40 年兩國貿易額增長了 350 多倍。日本也是對我國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1979-2011 年,日本對我國直接投資金額達 796 億美元,僅次于新加坡,是對我國第二投資大國。日本對我國投資的主要特點有:一是投資持續增長、規模大型化。1979-1990 年的 11 年間,日本對我國實際投資只有 29. 9 億美元。1992 年鄧小平南方講話發表后,日本對我國投資不僅金額迅速增加,規模也趨大型化,1993 年投資項目平均不足 85 萬美元,而 2004 年達 265.2萬美元,規模擴大了 2 倍多,2009 年每項金額達 322 萬美元,又增加了 21.5%,表明日本大企業和企業集團投資增加。
二是制造業所占比重高。在日本對華投資中,制造業所占比重持續在 70%左右,高峰時的 2008 年高達 74. 9%.但是近幾年,隨著我國服務領域的開放,日企對我國非制造業領域投資比重提高,與此相比,制造業投資有所下降,2010 年僅占 62%.三是 2011 年以來對華投資大幅增加。2011 年 3 月份日本發生大地震和核泄漏等災害,給日本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但是日本對華投資達 63. 5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49. 6%,創近幾年來最新紀錄。2012 年 1-6 月日本對我國直接投資 41 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16. 9%.原因是:日本企業看好我國市場的發展潛力;日元匯率徘徊在高水平上,國內經濟低迷,且電力供應不穩定,刺激企業擴大對外投資;為增強在我國市場的競爭能力,追加投資擴大生產能力,開拓我國內銷市場;受歐債危機影響,歐美經濟不振,企業投資轉向亞洲地區。
截至 2011 年年底,我國持有的日本國債約 18 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 1. 46 萬億元),占日本國債總額 92 萬億日元(約合 1. 18 萬億美元)的 20%,這是繼2010 年我國持有日本國債超過美國和英國而成為日本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國后,我國持有日本國債的最新紀錄。
企業是經濟當中最為活躍的成分,世界經濟的運轉和發展就是由千千萬萬個企業來支撐的。人才又是企業當中最活躍的成分。無論在日本工作的我國移民還是在我國工作的日本移民,都可以在中日經濟交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些投資者投資的企業主要業務是針對中日經濟交流有關,成為中日經濟交流中最活躍的成分,將進一步促進兩國經濟的深層次、廣泛的交流。正在積極推擠的 FTA,即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也離不開這些移民的力量,他們是這些協定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是受益者。擁有語言、貿易、資金、人才等基礎的這些企業,必將推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快速、順利地發展??鐕緦嵭械娜蚪洜I戰略,是加快中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基礎。
企業競爭力是產業競爭力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鐕臼乾F代企業的主力軍,是世界各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與國的經濟競爭,正在通過跨國公司實行的全球經營戰略,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圍展開。根據市場的變化和競爭的需要,一些著名跨國公司立足全球,對生產經營實行全球性戰略安排,把別國的市場和資源納入其全球性的安排之中。為了實現其全球經營戰略,許多跨國公司把本國的跨國公司變為世界范圍的總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設置生產基地和銷售機構,建立國際商務信息網絡,構建全球研究開發體系,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在實施全球經營戰略過程中,跨國公司積極推進海外公司本地化,以贏得所在國政府和公眾的認可和支持,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推進經營資源國際化,促進經營管理知識、技術專利、營銷方法、融資渠道、信息網絡和管理組織等經營性資源向所在國轉移,提高當地管理人員掌握和運用本公司經營資源的能力。為了以科技進步支撐世界各地工廠的生產,跨國公司大力推進研究開發國際化,在國外設立研究開發基地,聘用國外科技人才,與國外科研機構合作,在當地把生產和科研結合起來??鐕具M行的國際性投資,是加快中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有利條件。
(二)移民對兩國政治關系的影響
中日邦交正?;?,民間政治交流頻繁。正是由于民間交流的先鋒作用,中日邦交正?;M程才得以順利開展和進行。無論是移民到我國的日本人還是移民到日本的我國移民,都帶著對祖國及當地的熱愛而投入工作、生活當中。這樣的移民必將促進中日兩國民間友好活動的開展。從而至下而上的促進中日政治的交流。尤其是現在的"多事之秋",如釣魚島問題爭端不止、日本政治勢力右傾明顯等都嚴重阻礙了兩國正常的政治交流。
2012 年本來是中日邦交正?;?40 周年,本來兩國政府都積極組織各種政府間、民間交流活動,想把 2012 年定位中日關系新階段的元年,但遺憾的是由于石原慎太郎的"購島計劃",使所有紀念活動被迫停止。當然,僅靠移民的力量想促進中日政治交流是遠遠不夠的,但是這些"知識精英"和"財富精英"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一定會起到積沙成山匯水成河的作用,通過細微的改善,最終達到促進兩國政治交流的目的。日本朝野、媒體不顧事實,不顧被害國家的感情,將我國民眾的不滿情緒,歸結為我國進行所謂"反日"教育的結果,這種誤導和對日本民眾的煽動是當前中日政治關系嚴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應本著負責任的精神,盡早解決歷史問題,遇到問題應保持理性、冷靜的態度,通過對話的方式解決,而不是任意惡化。老一代從事中日友好的政治勢力和民間人士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中日大學生卻彼此缺乏了解,對雙方歷史的了解程度有相當明顯的差距。維系兩國關系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日本民眾中正被逐漸淡忘。所以,加強文化外交和民間交流,以文化為使者,以第二軌道的民間外交為紐帶,通過心與心的溝通和理解,彌合互不信賴的鴻溝,增進互相理解勢在必行,而這也是構建未來中日關系的方案之一。我國在抓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同處東亞且緊鄰的兩個大國保持穩定的雙邊關系至關重要。為了維護長期以來歷經艱難形成的中日關系大局,我們應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方針,以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為構筑健康、穩定的中日關系而共同努力。
2015 年 5 月 23 日,中日友好交流大會。"歷史證明,中日友好事業對兩國和兩國人民有利,對亞洲和世界有利,值得我們倍加珍惜和精心維護,繼續付出不懈努力。"習近平說。此次日本 3000 人旅游交流團由日本觀光廳、日本旅行業協會、日本旅游振興協會和日本國際振興機構等團體倡議組織,交流團成員既有日本參眾兩院議員、現任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也有日本友好團體、專業協會代表,還有普通游客,涉及經濟、文化、旅游、航空、新聞等多個部門。"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中日關系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里。
越是兩國關系發展不順時,越需要兩國各界人士積極作為,越需要雙方加強民間交流,為兩國關系改善發展創造條件和環境。"習近平強調。"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習近平在約十分鐘的簡短講話的最后表示,"我真誠期待,兩國青年堅定友好信念,積極采取行動,不斷播散友誼的種子,讓中日友好長成大樹、長成茂密的森林,讓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此次日本訪華團由日本自民黨總務會長二階俊博率領,他在致辭中表示,此次日中友好交流大會十分重要,日本各界踴躍參加,感謝我國政府對此予以重視和支持。習近平主席講話十分重要,我們要為推動日中關系發展作出更大努力。大會上,中日各界人士共同發表了呼吁兩國加強民間交流合作,為中日世代友好攜手努力的《中日友好交流大會倡議書》。
(三)移民對兩國文化關系的影響
隨著移民的增加,外來移民到當地以后,會對原來國家的文化傳播起到積極作用。通過各種活動也會促進兩國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促進兩國文化的多元與繁榮。通過自下而上的頻繁交流,尤其是人文層面的交流,必將深刻影響和改變中日兩國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從而發揚共同之處,在彼此吸收長處的前提下求同存異,并且增加雙方的認可與心理認同。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隨著日本的經濟崛起,以及我國在鴉片戰爭后逐步被列強打開國門,使得外來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相互沖擊,上海廣州等沿海經濟發達區域尤其明顯。而步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影響與交流,日本現代文化對我國新一代的影響,以及歐美文化透過日本間接對我國的逐步滲透,使得我國出現了新一輪的文化變遷。無論是先進的科技產品帶來的便捷舒適的物質享受,還是茶余飯后電視電影歌曲等精神娛樂生活,乃至現代漢語中的語言文字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近幾年來,"哈日"潮流的盛行更是凸顯出在新一輪的文化交鋒中,日本潮流元素對我國傳統的挑戰。由此可以看出,自古我國的優秀文化就一直被日本所推崇與效仿,正是借助著我國的力量,才使日本在歷史上有了穩固的發展和創新。但近百年間,隨著日本經濟的崛起,給我國帶來了新時代的文化產物,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的滲透,及保持自身優秀傳統文化,逐漸成為新時代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問題。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文化滲透影響力的不僅表現是個人生活的諸多方面,對社會影響也是極為深遠。在過去幾千年來。處于世界發展前列的中華民族,一直受到其他各民族的學習和模仿,但卻因百年來的閉關鎖國錯過了世界工業革命的浪潮,而失掉了以往千年來的優勢地位。相比之下,日本的發展更加值得我們學習,正是其不斷的吸納世界先進的思想和科技,才造就了其經濟實力的快速發展。好的文化固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一個善于模仿吸收以至超越他人的民族,必然對其自身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幫助,而外來文化的糟粕卻應該毫不猶豫的將其摒棄。
自古以來,各個國家文明的發展告訴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善于學習借鑒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而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更加向我們表明一味的夜郎自大只會使自己落后于世界前進的步伐。日本是我們的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從徐福所處的先秦時代,到公元五世紀初我國儒家思想與政治制度對日本的影響。唐朝的日本遣唐使及我國鑒真大師東渡傳教,都對日本文化帶來重大影響。
日本大化革新時期,奈良時代等都留下我國傳統文化的基因。甲午戰爭之后的清朝末年我國輕年人的留日潮,我國文化受到日本影響。新我國成立后中日兩國的民間文化交流,曾一度取很好的成績,二千多年的文化交流曾經密切而綿長。所以說,對抗是暫時的,合作才是永恒的主題。歷史上中日有過深入的文化交流,現在和今后,將繼續進行文化交流。